[RTHK-S] Hong Kong Stories - 香港故事 ... Series 20 (2012) [10/??]

Discussion in 'Variety Shows' started by H!, Sep 30, 2012.

  1. [​IMG]

    [​IMG]

    Synopsis:
    以往談及「收藏品」,大家多會聯想到拍賣場內價值不菲的玉石古董,或
    是各大博物館裏的珍貴文物。原來香港有不少有心人歷年來憑一己之力,以積
    少成多的方法,收藏起比常規博物館數量更多、範疇更廣闊的「民物」,構成一所似有還無,但規模龎大的「民間博物館」。

    第二十輯「香港故事」,會專訪這所「民間博物館」裏的收藏者,從他們
    的收藏品中,大家可以捕捉到不少栩栩如生的歷史和生活片段,有些是百年舊
    事,有些是你我的童年生活花絮,在在惹人回味。

    一連十集的「民間博物館」題材包括:不只為兒童帶來歡樂,而且為低下層家庭帶來收入的香港製造玩具;見證着香港社會流轉的電影院廂座、戲票、海報;描繪不同年代、不同階層婦女地位和生活的旗袍;印證了日治時期香港市民經歷三年零八個月艱苦生活的「民物」;滿載了流金歲月的影樓舊照片和事物;看似平面的香港地圖,勾勒着風起雲湧的社會蛻變,當然有收藏者趨之若騖;有市民23年來積極收集香港人每年追思「六四」的紀念品,為歷史留一點佐證;有收藏者醉心於古舊家庭用品,如鬧鐘、雪櫃、電視機、電風扇、以至木枱木凳,以緬懷昔日的生活情懷;鞋是女士們的寶貝,可反映不同時代的消費模式,有女士珍藏的卻是數百雙與皮鞋無異的紙造的鞋;有收藏者認為精緻的模型最能訴說百年香江歲月,不只收藏,還要親手製造 ……。

    Episode 01: 玩不完
    DIY的荷蘭水蓋、國貨公司的積木、香燭舖的鐵皮青蛙、士多的膠手錶,它們曾經出現在我們的童年,但現在已成為回憶。香港生產的塑膠玩具曾蜚聲國際,但都是以出口外銷為主,香港人沒有玩過幾多。司徒廣鍵(KK)為了保留那香港的輝煌歷史,十多年來不斷收藏香港60-80年代製造的塑膠玩具,並堅持將玩具融入生活,家中有如懷舊玩具店。
    玩具收藏家鍾燕齊(Joel)早在86年已將珍藏借出作展覽之用,其後更愛上研究兒童生活相關的歷史資料,從玩具看文化、設計以致科技的進步。他近年積極策劃不同展覽及主持工作坊,希望藉著玩具這本立體教科書,啟發下一代的創意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lrwoxd2ii
    http://muchshare.net/nuj3o1iiu1nt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47351103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pib5ft85efhp.html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2. Episode 02: 戲院里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不少港人,多多少少也有過類似經驗:看完電影後,將戲票珍而重之的收起。
    今天的電腦戲票,像施了魔法一樣,戲票上的資料,跟時間一起消逝,就如已消失在人海中的中環戲院里小巷,大眾對戲院的記憶亦變得模糊......但昔日的戲票,人手蠟筆圈劃,歷久不衰,反而勾起不少人的寶貴回憶。
    戲票收藏家劉銓登收購的第一張戲院戲票:1955年的太平戲院戲票,不單喚起了他孩童時代扯衫尾入戲院看影畫戲的回憶,亦開始了他瘋狂收集戲票及戲院資料的行為。他收藏的戲票過千張,最早的是1935年第一代「皇后戲院」的兩毫戲票、最有紀念價值的要算是日治時期「娛樂戲院」的20日元戲票......看著他這些珍藏及與各式各樣與電影相關的物品,能讓我們一窺早期香港戲院的面貌。
    至於電影愛好者黃夏柏,他珍藏的每一張戲票,起初只是他自己看過電影後的紀念品,直至幾年前,戲院逐漸從街頭巷尾消失的時候,他亦把握最後機會,慕名從老遠跑去造訪,那些舊戲院的戲票才是主菜,電影反而變成了甜點。從他對戲院的熱愛和認識,我們看到了八十年代後期香港戲院由地舖和大銀幕的格局,走進商場和迷你戲院的大潮流。戲院作為某一地區的地標,跟今天褪色的戲票一樣,慢慢被人遺忘。
    至於已被淘汰的戲院大型廣告畫和報章上的戲院聯合廣告,亦令昔日從事戲院相關的工作者無限唏噓。
    就讓我們從舊戲票開始,一起重溫及緬懷香港戲院的光輝歲月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p6xy7d205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49215223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hzenpyhved0b.html
    http://muchshare.net/ol8pjicp6x1f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  #2 H!, Oct 7, 2012
    Last edited: Oct 8, 2012
  3. Episode 03: 旗袍男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『中國女人,有比穿旗袍更好看嗎?沒有!』這是年僅27歲旗袍收藏家--袁建偉(Helius),以及永遠穿上旗袍示人的美容業先驅--華慧娜的共同想法。
    無意中發現嫲嫲一張穿上旗袍的黑白照,令Helius深深迷上旗袍,更改寫了他的青蔥歲月。
    打從20歲開始,從舊樓垃圾堆中搜括、向親朋好友的長輩埋手,素未謀面的旗袍師傅旗袍老店櫥窗內的舊模特兒公仔,都是他的終極目標。短短七年間,收藏了有關旗袍的物件多達數千件,單是旗袍數量已達700多件,堪稱全港之冠。
    每個月將四大個樟木櫳裝著共700多件的旗袍,拿到天台像剪蛋一樣曬太陽,『旗袍男』之稱果真浪不虛傳。
    曾替『花樣年華』做旗袍的末代上海師傅劉安慶認為『旗袍是夕陽工業,這行注定要消失!』劉師傅的一盆冷水沒有淋熄Helius愛旗袍之心,也沒有軟化另一位旗袍迷華慧娜堅持每天穿旗袍示人的決心。
    曾赴英國學習儀態的華慧娜,除了睡覺或坐飛機,其餘時間定必穿上旗袍。『穿了旗袍,人就自自然然變得斯文!』擁有近360件度身訂造的旗袍,最高峰期,曾在一年內向劉安慶師傅度身訂造120件旗袍。因為懂得配搭不同的外套、配飾、鞋,甚至雨傘,永遠給人天天新款感覺,即使仍舊穿著二十多年前的款式亦不會有過時的感覺。
    多得兩位旗袍迷的痴愛,讓消失中的旗袍得以在狹縫中存活下去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a71ubbgvd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d0mux4d8f3im.html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50606824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4. Episode 04: 日佔香港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研究「日佔香港」的學者高添強手中大約有300本當年出版的日本刊物。高添強指出,當年日本軍方控制出版界,這些刊物成為不惜工本的宣傳喉舌,美化其侵略行為。
    林建強是警察歷史文物的收藏家,他的收藏品反映了當年日本侵華的範圍。林建強指出,當時的警察機構,基層警察會是當地人,但管理階層是則由日本人擔任。
    日軍佔領香港時,嚴密監控市民,所有的民生活動,包括小商戶營業、搬遷、離港,都需要經過嚴格審批。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收藏了各種各樣當年的申請表格,參看這些文物,或多或少可以了解當時香港市民的生活狀態。
    為了防止情報流通,日軍亦嚴控郵政。收藏家鄭寶鴻指出,當年郵政局局長具有很大的權力,如遇到一些可疑的郵品,可直接到郵寄人家中搜查。
    收藏家普遍認為很難找到香港淪陷的文物,不僅因為這時期很短,亦因為當年的市民很想忘掉這段苦難,因而銷毀相關的物件。今次藉著不同的文物,希望拼湊出當年的民生面貌,讓大家了解香港上一代人走過什麼的路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hf41fdg1k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51757321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n990qeeulnkl.html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5. Episode 05: 青春留影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Adrian還記得大學一年級時在街上的廢棄傢俬中看到一堆黑白照片,其中一張「全家福」特別吸引他,可能因為他正在學黑白照片沖晒的關係,他就執了那張被人棄掉的照片。就是從一張陌生人的全家幅開始,Adrian展開了四年的收藏之旅。
    Adrian鍾情影樓舊物,收藏不限於舊照片,還有底片、相套、舊相簿等。看著自己愈來愈多的藏品,每件都引發疑問。他不滿足於只是擁有,更希望了解影像背後的意義;既然沒法一一接觸被攝者,他唯有訪尋攝影師。走訪碩果僅存的傳統影樓,不單向前輩求學,更收得60年代香港製造的木頭相機,可算是意外收穫。
    Adrian認識了收藏香港歷史照片近二十年的Ricky,互相分享藏品,細看影樓以外的舊香港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cau7mew18
    http://muchshare.net/cwhkzwn3huiy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lr9d00lzqnu2.html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52963087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6. "Billy"

    "Billy" Member

    10
    26
    0
    Thanks for sharing
     
  7. Episode 06: 地圖密碼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一張一張平面好像是過時的古地圖,是隱藏著歷史密碼的寶圖。
    譚廣濂是香港少數古地圖收藏家之一,更是古地圖研究者,並著書立說。另一位是香港收藏家協會的任正全(Ricky)。
    譚廣濂的興趣較「宏觀」,據他研究,「香港」這地名在十九世紀初期才出現於地圖,更早的地圖,在現今香港島的位置只寫上「紅香爐」這個地名。他收藏的《五口沿海水路圖》繪製於十九世紀初,是最早標註有「紅香爐」的地圖。當時有不少外國人到中國經商,並進行走私活動,清政府將「紅香爐」升格為水汛,規管水上交通。在地圖上「紅香爐」的位置,畫上了欄桿及房屋,表示為朝廷官員的居所。
    任正全的興趣則比較「微觀」,收藏民用的實用地圖,研究街道的變化、街名的轉變等。對照不同年代的地圖,Ricky見到港島地貌一直轉變,海岸線更由於填海而不斷北移,直至現在的位置。「我拿著地圖、相片,可以看到已經消失的建築、街道以及光陰。使我想到自己將來也有消失的一日,令我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事物。」
    兩位收藏家興趣各異,拼合起來卻是一張多角度的香港地圖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r2s9zk6jv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54292467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y2642gw48sjx.html
    http://muchshare.net/pcw92ufi3xh2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8. Episode 07: 收藏六四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平日參與遊行或社會運動時,總會收到很多物品,你會收藏起來,還是會順手丟掉?
    莊耀洸,由一九八九年開始,收藏了好一大堆有關民運的T恤。
    對他來說,這些T恤保存時間越久,歷史價值越珍貴。
    莊耀洸認為,這些T恤還有警醒作用,因為部分人看見內地經濟近年發展迅速,便把當日『六四事件』淡 化。「我穿上『六四』T恤,就要提醒自己別『轉軚』,因為人是脆弱的,想法往往會被生活左右。這些T 恤是一面照妖鏡,見證自己有否改變。」
    他收集這些T恤的最大心願,就是有朝一日,能把這些T恤展覽於公眾前,他就是導賞員,逐一向參觀者介紹每件T恤的來歷、設計和背後的歷史。
    Gordon、Sherman、阿馮等人,由九一年開始,自家絲網印製民運T恤義賣,「六四」事件對他們,至今依然觸動;即或他們的下一代,也保存了好幾年參與燭光晚會後的蠟燭尾。
    又或許,這些T恤及相關紀念品,保存了我們對「六四」的情感,也為我們的歷史留一點佐證。

    DDL COMING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9. Episode 08: 舊電話時代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科技巨輪越行越快,有人急起直追,有人卻逆流而行,深覺越舊越美麗!木製燭台式德律風(德律風即Telephone)、重量級攪盤電話、火車頭電話,在新世代中聞所未聞,絕對是『舊石器時代』產物。
    電話迷Uncle Sam,十一歲時被上門修理電話的叔叔所影響,從此對『千絲萬縷』的電話著迷不已。1967年加入『香港電話有限公司』,到偏遠地方上門維修電話。離職後開始收集舊電話,二十年間收藏約一百部舊電話,閒時以維修古董電話為樂,『沒有電話在我手裡是救不到的!』是他的口頭禪。
    除了收集舊電話,一切與電話有關的歷史也能觸動Uncle Sam的神經線。1930年之前,電話仍未出現自動接駁系統,打電話要靠接線生人手接駁,當時的接線生以外國人為主,因為華人並未習慣使用電話,申請電話者亦多是外商,集中在中上環、灣仔一帶。
    收藏家鄭寶鴻亦收藏了一些舊電話單據和剪報。1895年電話被稱為『電器傳聲器機』,為當時一大奇物。1951年,打電話到新界要另付三毫子。從五六十年代所謂『開牆鑿洞』共享電話的年代,直到人人手中一部智能手機,電話,一直在生活上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dmd9mfa7o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57717551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drtq6yqjqw70.html
    http://muchshare.net/bwholpqg2x20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10. Episode 09: 紙中樂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紙,除了以書本的形式承傳知識,亦可以不同形式,記錄社會文化的演變。
    本地陶藝家李慧嫻於2000年以紙紥祭品作展覽,原意是在展覽中批判消費文化,展覽完結後。李慧嫻自言『自投羅網』,不斷收集紙鞋,至今超過五百對,成為一個不智的消費者。李慧嫻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去欣賞這種傳統民間工藝,認為紙製品模仿生活用品,藏品無形中紀錄了香港這十二年的潮流文化。
    修讀設計出身的吳文正於十五、六年前開始收藏戰前時期的包裝紙盒,尤其鍾情於中成藥紙盒。藥物關乎用者人身安全,必須標榜商譽,吳文正表示不少藥廠以創辦人的肖像作為商標,甚至以家族幾代人的相片為標記,強調是百多年老字號。另外,有藥廠為杜絕膺品,藥品會附有驗真券,以示正貨。
    從事零售業的李守政,希望保留本地文化特色,於十年前開始收集舊物,包括大部份基層女孩都擁有過的「著衫公仔」、士多常備的「潛錢」遊戲,還有伴著他成長的「公仔紙」。早期的公仔紙會以中國民間故事為設計藍本,印上「水滸傳」、「八仙過海」等深入民心的人物;七十年代,就出現「小露寶」、「蒙面超人」等特攝片人物的「公仔紙」。這些兒時玩意,不僅帶來回憶,亦紀錄了民生點滴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opgmnirlq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b9wm8m1zbvju.html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59625374
    http://muchshare.net/tg95yv0kbs0k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11. Episode 10: 小珍藏 (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每人保存珍貴回憶的方法各有不同,有人收藏紀念品,有人拍照,有人用文字記錄,本集故事的主人翁用「微型模型」。
    微型模型一般指比實物縮小十倍至五十倍或以上,而像真度極高的模型,製作人必須有一雙巧手及觀察入微。從事建築模型製作的黎熾明(Tony)從 2007年開始製作微型模型,曾製作灣仔「和昌大押」、西環唐樓、天台屋等建築物。全部作品都包含了他的童年回憶。例如在唐樓前的電車拖卡,便是他兒時最愛乘坐的交通工具。另一個大型作品摩星嶺木屋區,木屋外曬滿衣物,露天地方有居民在麻雀耍樂,屋簷上有懶洋洋的花貓,把七、八十年代的木屋區生活細膩重塑。
    另一位微型模型藝術家陳慧姬(Maggie)同樣熱衷把童年片段呈現於作品,自小饞嘴的Maggie最擅長製作食物模型,酒樓點心、日式鐵板燒、意粉薄餅…中西美食應有盡有。除了記錄自己的飲食經歷,Maggie亦會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塑造出來。當她懷著第一個孩子時,她特別製作了一間寛敞、佈置華麗的嬰兒房模型,但現實她家中的所謂『BB房』,早已變了雜物房。
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fhiduimrj
    http://turbobit.net/ar8uql624imn.html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61160963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12. tvb123

    tvb123 New Member

    1
    26
    0
    anyone with the rest of these episodes in bitshare files? Please upload, much appreciated, many thanks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