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TV-S] Hong Kong Stories - 香港故事(第19輯) (2012) [10/10] **COMPLETE**

Discussion in 'Variety Shows' started by H!, Feb 27, 2012.

  1. [​IMG]

    Synopsis:
    香港從開埠初期到廿一世紀,因應不同時期的人口結構變化、時代需要、社會文化特質,令這城巿產生繁盛的工商、金融、資訊、服務等行業,締造出一個又一個叫香港人同回憶、齊共鳴、並深感能反映香港特色的品牌。 這些品牌或許來自本土,或許來自西方、中國和東南亞,但全都在香港紮根、擴大,並對當時社會產生影響力,甚至成為本土的標誌。而這些品牌背後的故事,亦正好勾勒出不同年代香港人的精神面貌。

    逢星期一晚 7:00 亞視本港台播映

    Episode 01: 天船地車
    天星小輪與電車是香港歷史悠久的交通品牌,也是香港最經濟的交通工具。天星小輪更被《國家地理》雜誌列為「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」之一,透過乘搭小輪與電車的旅程,可以讓人們從忙碌的生活節奏中,消消閒透透氣。

    天星小輪是在1871年由一位巴斯商人,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成立。碼頭最初位於雪廠街與干諾道中的海邊位置,期閒經過五次遷移,才搬遷至今天國際金融中心對開的位置。而天星小輪採用綠白顏色設計,寓意上天下海,天海合一,成為融合維多利亞港的交通工具。

    香港開埠初期,華洋種族主義強烈,天星小輪劃分為頭等與三等,中國人只可以乘坐三等,及至40年代中日戰爭結束後,觀念才有所改變,但亦只有富裕人家才能坐頭等。天星小輪雖然體積細小,卻原來盛載著幕幕動人的香港故事,1966年因為小輪加票價五仙,引發出一場反加價運動,事件令市民更明白到,面對小輪加價這些社會事件時,可以提出反對意見,從而亦加深了香港人對自主權及身份的認同。

    1842年,香港開埠初期,陸上人囗只有5000人,隨著社會安定,人囗增加,政府發展更多地方,交通需求隨之而起,商人於是在香港島沿海建一交通工具系統,即現今的電車路。戰後40年代,筲箕灣尚末發展,電車路線西面由西營盤開始,而東向總站亦只到達鰂魚涌。

    電車雖然行駛緩慢,並將大路分隔開,表面上看似一重障礙,其實它亦有很大功能 ,例如站頭之間距離較近,給予年長乘客莫大的方便。這個會行走的鐵箱 ,貫通港島西東,促成了今天灣仔及銅鑼灣的繁榮,遊客及優閒者也樂於乘坐,因為可以欣賞沿途風景,好作遊覽或緬懷昔日風情。

    小輪與電車經歷百載風華,依然歷久常新,它們除了是大部份市民必需的代步交通工具外,其實亦早成為香港城市標誌,是我們的品牌經典。

    http://jumbofiles.com/mk64uw4pxu13
    http://www.filefactory.com/file/c549796/n/HongKongStories19-Ch01.rmvb

    Episode 02:百方糖醬
    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之地,亦是一個自由港,最早出現的百貨公司是英資的連卡佛,及至1900年先施百貨的出現,成了華資百貨的先驅,並開創不二價、購物發收據、僱用女售貨員等新猷,其後陸續有永安、大新和中華等華資百貨加入競爭,時稱「四大百貨」。

    香港早期出現的蠔油庄和醬園不少,但蠔油的出現,卻因一次的偶然。1880年代,在廣東南水鎮開茶寮的李錦裳,因一次煮蠔豉後忘記熄柴火,剩下蠔汁在鑊中被熬煮好一段時間,顏色由白轉深,一試之下,發現蠔汁味道鮮美,因此創製成蠔油,先在澳門設立蠔油莊,及至1930年代,在香港設立分店售賣蠔油與蝦醬;當年,一樽蠔油售價一元八角,原來也屬奢侈品,因為當時一般工作收入只有十元左右,所以蠔油主要是外銷。但像砂糖一樣,簡單的一樽蠔油,卻為當年帶來更豐富的味道,悄悄地影響著香港人的飲食口味。

    製造醬油的主要成份之一「糖」,更是市民日常烹調食物不可或缺的原料,西方人用於茶和咖啡飲用,中國人造中式糕點甜品需求更大。自1884年太古糖廠的出現,以機製潔淨優質的幼沙糖,有別於當時的散裝糖,其後發展多種用途的糖,包括糖霜、糖漿、方糖、咖啡糖及凍溶糖等。

    製糖業在香港能夠大力發展,華人買辦更是重要一環,而莫氏家族則是華人買辦中的傳奇。自1871至1931年,莫氏家族的莫仕揚、莫藻泉、莫幹生等三代人,先後成為洋行糖廠的三代買辦,與洋行合作超過半世紀。據莫氏家族後人陸恭蕙指出:『買辦與洋行老闆的關係就如合作夥伴,買辦必須靠自己的財力與關係網絡令生意成功。』簡單一語,道出買辦的重要性。其實當年買辦一職,負責原料採購與銷售網絡之餘,更要具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,才能與洋行大班融洽合作,所以糖廠成功發展,華人買辦實在功不可沒。

    http://jumbofiles.com/mqhjlkjil92x
    http://www.filefactory.com/file/c319b87/n/HongKongStories19-Ch02.rmvb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  #1 H!, Feb 27, 2012
    Last edited: Mar 5, 2012
  2. Episode 03: 香港之光 (TVBOXNOW Version - Multiple Various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香港開埠不久,配合基建發展,商貿往來漸多,但令這城市發光發亮,卻有賴兩所電力公司為這小城提供的電力與照明。
    港島的電力公司成立初期,主要是為所引進的電街燈供電。十九世紀末,一間小規模的發電廠設於如今灣仔永豐街、星街一帶,客戶不多,整體電力需求亦不大。當時發電廠外設有街燈,不少華人驚訝於它不必燃點,卻按時自動亮?,對它大感好奇。然而,較為保守的華人,家中卻繼續以舊式的油燈、煤氣燈、火水燈來照明。故在港島電力發展初期,主要需求乃來自居於半山及山頂的洋人,他們以電力驅動供水的泵房,好令自來水能在山頂供應。
    曾幾何時,「電燈柱掛老鼠箱」一語,正代表香港的地道街景。1894年由於鼠疫襲港,令不少市民染病死亡,政府為鼓勵市民滅鼠,將老鼠箱掛於電燈柱上,以收集老鼠屍體,長長電燈柱掛著小小的老鼠箱,便成為街上一景。
    九龍方面,因較遲成立電力公司,所以在十九世紀末,當港島沿岸燈光火著之際,晚上望向九龍一帶,仍是漆黑一遍。九龍區的電力於1903年才在漆咸道設立首間發電廠,為當時人口最稠密的油麻地區供電。二十世紀初的九龍區,尖沙咀以北一帶,油麻地區最為興旺,而今天的旺角、何文田、土瓜灣等地,仍然十分幽靜,故九龍區早期的主要供電對象以企業和工業用戶為主,如九廣鐵路、位於紅磡的英泥廠和附近的船塢等。
    「香港之光」細說兩間上百年的電力公司,為這小城提供璀璨燈火、驅動香港生活模式轉變的故事。

    http://jumbofiles.com/49cznvpkddc5
    http://filevelocity.com/73b10vbr2dcw/HongKongStories19-Ch03.rmvb
    http://www.filefactory.com/file/c37bd41/n/HongKongStories19-Ch03.rmvb
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  #2 H!, Mar 5, 2012
    Last edited: Mar 12, 2012
  3. tvbnut

    tvbnut Active Member

    27
    231
    2
    Any ddl links that works or is free?
     
  4. What's wrong with my links?
     
  5. Episode 05: 流離‧機遇 (TVBOXNOW Version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上世紀四十年代是混亂動盪的時代,1937年日軍浸華,大量難民逃亡香港,及至香港淪陷、和平、國共內戰、1949年國內政權改變,香港又再成為不少中國人逃難安身之所;戰火帶來混亂,同時帶來機會,難民以外,大量資金和技術也湧進香港,四十年代百廢待興,正好是日後香港經濟工業發展的起點,很多現在的大企業,都在半世紀前開始萌芽發展。
    當中包括1946年本來預算在上海紮根,為著種種政經原因,決定在香港註冊發展的航空公司;從開始時只有一輛飛機,至今日成為一家本土形象鮮明的國際航空企業;其遍佈世界的飛行網絡,正好反映香港演變成國際城市的軌跡。
    1940年出現的荳奶飲品,也是一個時代的標記。當年香港社會難民充斥、生活困苦、營養缺乏,羅桂祥先生努力研發生產一種代替牛奶的飲品,為華人提供較為廉價的營養品;經過七十多年,今日香港人大多營養充足,而且各式飲品種類繁多,但這荳奶飲品卻與香港共同成長,因而擁有一種獨特的本土情懷。
    香港因為地理位置優越,在四、五十年代已吸引很多南洋公司在此註冊營商,當中以白花為標誌的藥油廠,便是其中一家。藥油廠早於1927年在新加坡成立,1950年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香港,藉此更接近內地市場。早年的藥油市場非常興旺,皆因藥油可以說是市民的必需品,再加上在工展會的大型宣傳,令藥油品牌形象得以確立,其一直沿用的傳統包裝,亦保留著一種歷史情懷。
    政治動盪讓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香港社會充滿艱難困苦,然而機遇也正從這裡展開。

    http://jumbofiles.com/gayayrdnevz5
    http://fiberupload.com/ug3y1kvvrryb/HongKongStories19-Ch05.rmvb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916885/HongKongStories19-Ch05.rmvb.html
    http://www.filefactory.com/file/c41863b/n/HongKongStories19-Ch05.rmvb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  #6 H!, Mar 19, 2012
    Last edited: Mar 20, 2012
  6. job

    job New Member

    0
    25
    0
    thanks
     
  7. Episode 06: 廠出名堂 (TVBOXNOW Version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的香港,大量移民湧入,為本地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。為配合當時的人口政策規劃,政府在港九各處建設多個工業區,包括官塘、柴灣、新蒲崗等。早年的工廠以輕工業為主,開設在多層工廠大廈內,只需小型機械設備便可投產,屬於勞動密集型工業。這些廠廈大都靠近民居,方便工人上下班之餘,當工廠訂單較多時,更會外發部份工序,讓工人帶回家中,由家人協助下繼續工作。這種外發制度,不但補助了勞苦大眾的家庭收入,也推動了本地的工業發展,如紡織、製衣、塑膠、及後來的電子、鐘錶、玩具業等;其中鐘錶與玩具的出口量,更
    曾經成為世界第一位。
    由於價廉物美,及品質設計達到國際水平,「香港製造」的標誌逐漸被國際認同」;而在各類工業製品中,尤以家庭塑膠用品令人印象深刻:從膠水桶、膠?、膠杯碟至膠書?,都成為香港人對六十年代的集體回憶。
    雖然香港早年工業多以低技術為主流,不過當中也有例外。五十年代後期,工業家黃克競勇於創新,他放下了發展穩定的塑膠業,轉向製造光學儀器,並投資大量資金設立廠房,生產相機,因而被稱為「光學儀器大王」。相機製造需求高技術,黃克競由零開始,通過努力不懈的研發,推出一部從頭到尾百分百香港製造的『夏蓮娜』相機,其後更出口到歐美等國際市場。
    除專業機械相機外,六十年代香港廠家亦曾經推出一部名為『Diana』的塑膠相機,更在七十年代風行一時;近年有大公司按照『Diana』相機原形推出復刻版,並深受年青一代喜愛,成為影響廿一世紀攝影文化的一份子。

    http://jumbofiles.com/kfps2ckxu7e7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  #8 H!, Mar 26, 2012
    Last edited: Mar 26, 2012
  8. Episode 07: 速食速決 (TVBOXNOW Version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香港在上世紀踏入七十年代,經濟開始起飛,工商業、金融業大力發展,巿民生活節奏急促,大家都忙著「搵食」。但不少人「?」到「食糧」-
    金錢時,卻被迫要放棄正餐的時間。在這「黃金時
    代」,新的用餐概念及新的食品正在萌芽 - 就是快餐和即食麵。
    顧名思義,「快餐」的重點是快。香港的快餐店,最初主要提供如漢堡、熱狗等美式便食。但靈活變通的香港人,卻能集世界各地飲食精華,加以變化,使之成為「港式料理」,所謂「做足一百分」,正是七、八十年代的香港快餐店精神。
    同樣在這生活節奏急速的年代,日本即食麵亦開始傳入香港,只需三分鐘便能享受一碗滾熱靚麵,正正符合香港人的步伐。但腦筋靈活的港人,在引入外國食品之餘,同時加入本地元素,為單調的麵條配上港式調味粉,令來自日本的即食麵迅速被大眾接受,在傳統廣東麵、上海麵以外,開創出本地即食麵品牌,香港的速食文化亦隨即開始。

    http://jumbofiles.com/5a125ps0e85t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  #9 H!, Apr 2, 2012
    Last edited: Apr 2, 2012
  9. Episode 09: 愛唱.遊 (TVBOXNOW Version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九十年代, 娛樂消費年代, 香港人愛唱K,愛旅遊,並且持續成風。
    早在六、七十年代,香港已有不少旅行社成立,但當時服務範圍有限,主要業務都集中於接待外國遊客和代訂船票、機票等,畢竟當時有能力出國旅遊的人不多。
    到七十年代末期,香港工業起飛,社會日漸富裕,出外旅遊的港人日增,旅行社發展蓬勃。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,經歷了十多年起跌,當中較老字號的旅行社,無疑見證著本地旅遊業的演變;而有專營日本旅遊的旅行社,則看中香港人的崇日心態,借勢而起。這些旅行社的成功,除因創辦人及經營者的努力外,亦反映出當年的社會環境與富裕的香港人心態。
    受崇日潮流及消費主義影響,香港人不單推動了外遊,亦助長了本地的娛樂發展,尤其以興起於八十年代尾,流行於九十年代的卡拉OK,更成為獨特的娛樂文化。當年卡拉OK連鎖店成行成市,不同集團各出奇謀,透過電視廣告、辦歌唱比賽等,建立自己的形象,使來自日本的卡拉OK迅速融入香港,成為本地流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環,甚至帶動流行曲的創作,影響了歌星偶像的發展,亦陪伴了不少香港人的成長。
    消費與娛樂,在九十年代的富庶香港,已經成為日常生活必須品,成為香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。
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4690472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g8hxh123w
    http://www.filefactory.com/file/3inulsh7e7un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10. Episode 10: 網路年代 END (TVBOXNOW Version Links)

    [​IMG]
    一九九七年九月一日,電子收費系統八達通面世,首先使用於巴士、鐵路等公共交通工具。八達通其後迅速普及,同時促使硬幣需求量大減。香港人生活上的各個層面,包括購物、飲食、交通、住宿、甚至上學點名,都與這個智能系統產生聯繫。
    在互聯網急促發展的年代,一九九九年Dr Jim乘著科網熱潮,與銀行電腦部門的同事成立一個發佈電腦硬件資訊的網站。而隨著社會文化的轉變,網站再發展至成為香港一個代表性的討論區,並培養出改圖創作、甚至交響樂團群組等等的次文化。
    隨著千禧年代寬頻技術漸趨成熟,有親子網站乘著二00三年沙士疫症爆發令網絡使用率提升,凝聚了新一代的年輕父母,於網絡中交換和尋找資訊,也發展出家庭之間的群組活動。
    千禧年代的香港,交易電子化、關係網絡化,我們的品牌亦變得更科技化、更概念化。

    http://www.filefactory.com/file/578iernqik3h
    http://rapidgator.net/file/6994631
    http://depositfiles.com/files/0hgapggc9

    Torrent Attached
     

    Attached Files:

    #12 H!, Apr 23, 2012
    Last edited: Apr 23, 2012
  11. job

    job New Member

    0
    25
    0
    thanks
     
  12. kary

    kary New Member

    2
    26
    0
    Thank You!